1.灵脾的功效与作用,灵仙脾的作用

2.中医是伪科学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医?

3.湖北特警公务员体能测试标准,要最新最全的

4.有什么金方?

5.李时珍是个什么样的人

湖北白斑怎么治_湖北白癜风普查短信是真的吗

 是一种顽固性皮肤疾病,我国医学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记载。典型易于诊断,对早期脱失不完全,边缘模糊的损害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贫血痣:是一种先天性减色斑,多在出生时即已存在,由于减色斑处毛细血管较正常稀少,摩擦患部时周围皮肤充血而白斑处依然如故,由此可与区别。 (2)脱色素性痣:出生后或出生后不病,损害往往沿神经节段分布,表现为局限性或泛发性减色斑,境界模糊,边缘多是锯齿状,周围几无色素增殖晕,有时其内混有淡褐色粟粒至扁豆大雀斑样斑点,感觉正常,持续终身不变,是神经痣之一型。 而疾病是由于皮肤代谢功能失常导致黑色素脱失导致的。皮肤表现仅是色素脱失,表皮正常,在邻近皮肤或其他处常可找到脱色变。患者在正确确诊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治疗,一般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病因病因相当复杂。该病可能与免疫紊乱有关。部分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斑秃等免疫疾病患者伴发也支持该病和自身免疫有关。也有人发现患者的微量元素,如铜、锌、铁等含量常常偏低,故认为可能是微量元素降低或生物酶代谢异常所致。此外,有些发生于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以后,被认为和某些化学因子有关。有些患者则是在精神受到刺激后发生。还有部分人有明显的遗传家族史,被认为和某些与免疫有关的基因相关。另外还有些在冻疮、、皮炎或牛皮癣等炎症性疾病消退时出现,称继发性。

灵脾的功效与作用,灵仙脾的作用

病情分析:1、发现后要尽快到医院检查确诊,争取早期治疗。病程短、面积小的白斑,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不少病人可以完全治愈。 

2、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精神状态之中。 

3、适当增加日晒,但切忌过度,以防晒伤。 

4、避免皮肤外伤,以免发生同形反应。 

5、不可用刺激性强的化妆品和外用药。 

6、最好用光化学疗法、中西药结合、饮食、精神疗法、立体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 

7、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持之以恒,坚持治疗。 

8、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力。

意见建议:

中医是伪科学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医?

今天给各位分享灵脾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灵仙脾的作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这个方子是什么功效的2、仙灵脾有什么功效呢?听说,仙灵脾酒可以调理阳痿,真的吗?3、灵脾五味子茶的产品功效4、中药仙灵脾与仙茅的作用与功效5、当归、莲须、大云、灵脾、沙苑子、菟丝子、杜仲、巴载天、桑葚、金樱子、刺猬皮、海肭粉、云苓、枸杞、...6、*羊藿与柔毛*羊藿科属相同么,*羊藿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这个方子是什么功效的?主治前列腺增生症配方,希望能帮到您,祝你早日康复!

1、刺猬皮:功能主治降气定痛,凉血止血。

治反胃吐食,腹痛疝气,肠风痔漏,遗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本草经集注》:“得酒良。

畏桔梗、麦门冬。

2、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当归和绿豆不能一起吃,热盛出血患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3、莲须:主治(功效):遗精;尿频;遗尿;带下;吐血;崩漏?用法:内服:煎汤,3-9g;或入入丸、散。

注意事项:忌地黄、葱、蒜;小便不利者勿服。

4、大云: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软坚散结。

主治:月经不调,闭经,不孕,阳痿,遗精,小便淋漓,声哑失音,便秘,虚寒泄泻,症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剂。

5、灵脾:*羊藿又称仙灵脾、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等。

气味性温,味辛,入肝、肾经。

功效与作用补肾壮阳,用于肾虚阳痿、遗精、腰膝痿软、肢冷畏寒;祛风除湿,用于寒湿痹痛或四肢拘挛麻木。

6、沙苑子: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强筋健骨,防治骨质疏松、佝偻病、妇女缺铁性贫血症,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能改善肝失疏泄,脾运不力,气滞血瘀的症状。

7、菟丝子: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

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

将原药筛去泥屑,拣去杂质,晒干。

8、杜仲:具有“补肝肾、壮筋骨、降血压”等功效的杜仲为主要原料,辅以十余种纯天然药食两用植物,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精制而成,是一种纯天然全绿色保健饮品,其配方考究,降压效果明显,对高血压有很好的作用。

9、巴戟天:具有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等功效。

10、桑葚子:性微寒,味甘酸、入心、肝、肾经、为养心益智,滋补强壮的佳果。

桑葚子具有生津止渴,补血滋阴,润肠燥等功效,主治因阴血不足所引起的耳鸣心悸,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烦躁失眠,须发早白、大便干结,消渴口干等症。

桑椹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钙、铁、锌等多种矿物元素。

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桑葚子的桑葚子的功效与作用。

11、金樱子:功效: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

主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固精涩肠,缩尿止泻。

治滑精,遗尿,小便频数,脾虚泻痢,肺虚喘咳,自汗盗汗,崩漏带下。

12、海肭粉:是凤仙花,又称为指甲花,它是纯天然的植物粉末,用于纹身、彩绘以及头发、指甲等的染色。

阳古粉功效是利尿通淋,治小便不利。

13、云苓:茯苓性平淡,味甘和,无毒性。

功能益气安神,健脾和胃,祛除湿热,行水止泄,治疗气虚劳伤、心腹胀满、水肿、腹泻、健忘、失眠等症。

还可配制凉茶和制作茯苓糕等美味食品。

14、枸杞:药理作用:对免疫功能有影响作用。

性味:枸杞子:甘,平。

枸杞叶:苦、甘;性凉。

功能:枸杞子:养肝,滋肾,润肺。

枸杞叶:补虚益精,清热明目。

15、牛膝:根入药,生用,活血通经;治产后腹痛,月经不调,闭经,鼻衄,牛膝虚火牙痛,脚气水肿;熟用,补肝肾,强腰膝;治腰膝酸痛,肝肾亏虚,跌打瘀痛。

兽医用作治牛软脚症,跌伤断骨等。

性味:苦、甘、酸,平。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主治: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牛膝,牙痛,日疮,吐血,衄血。

16、阳古粉:功能主治:重镇安神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

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17、白鱼鳔:中药“白鱼鳔”俗称鱼漂,不是专指白鱼的鳔,而是包含了各种鱼鳔,亦即食材中的名品“花胶”、“鱼胶”、“鱼肚”。

白鱼膘富含大分子胶原蛋白,味甘、性平,入肾、肝经;具有补肾益精,滋养筋脉、止血、散瘀、消肿之功效。

仙灵脾有什么功效呢?听说,仙灵脾酒可以调理阳痿,真的吗?仙灵脾,也叫作*羊藿,主要是羊吃了,总是多交配母羊。

人们发现这个功效,给人吃了,也起到这种作用。

因此,对生理功能低下,引起的阳痿有效果。

灵脾五味子茶的产品功效按语仙灵脾是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常用药。

《神农本草经》说它“主阳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

”《日华子本草》说它“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率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

”仙灵脾的叶和茎中含有*羊藿甙等,具有明显的性激素样作用,能增强性功能。

又有抗菌(如白色葡萄球菌、金**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等)、抑制脊髓灰质炎及肠道的作用。

同时,可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有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

方中用仙灵脾与五味子配伍,加强了补益肾气作用,又因五味子能兴奋与强壮健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所进行的反射性反应,改善人的智力活动,因而用本茶治肾虚疾患、神经衰弱诸疾较为理想。

中药仙灵脾与仙茅的作用与功效中药仙灵脾与仙茅的作用与功效

中药仙灵脾与仙茅的作用与功效。

仙灵脾与仙茅都是我们常见的中药材,它们的用途非常广泛,二者经常被人拿来作比较。

下面一起来看看中药仙灵脾与仙茅的作用与功效及相关内容。

中药仙灵脾与仙茅的作用与功效1

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本品辛热性猛,为温补肾阳之专药,能补肾阳而兴阳道,除寒湿而暖腰膝,长于治疗肾的虚阳萎、火衰精寒及腰膝冷痛等症。

仙灵脾:温肾壮阳,祛风除湿。

本品辛甘而温,甘温能补命火,壮肾阳,辛温可祛风湿。

内壮肾阳而强筋骨,外散风湿而疗痹痛。

常用治肾的虚阳萎,阳衰不育,风寒湿痹。

伍用功效:

仙茅、仙灵脾皆为补肾壮阳之品。

然仙茅辛热性猛,补火助阳力强,为温补肾阳之峻剂,兼能暖脾胃,助运化。

仙灵脾辛甘温性较温和,除补肾助阳外,兼有祛风湿和强筋骨的作用。

二药合用,相须配对,起协同作用,温肾壮阳,功专力宏。

主治:

1、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精寒阳萎、腰膝冷痛。

2、阳衰男女不育。

3、更年期综合征。

参考用量:

仙茅:6~10克。

仙灵脾:10~15克。

按语:

仙茅、仙灵脾伍用,出自上海曙光医院编写《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二仙汤,主治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高血压、闭经,以及其它慢属肾阴阳俱虚而虚火上炎者。

实验证明:对实验性高血压有显著降压作用。

中药仙灵脾与仙茅的作用与功效2

仙茅和仙灵脾都是有补肾助阳的作用。

但是凡阴虚火旺者忌服。

在《本草经疏》中有注解:凡一概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衄血、齿血、肾的虚腰痛,脚膝无力,虚火上炎,口干咽痛,失志阳痿,水涸精竭,不能孕育,血虚不能养筋,以致偏枯痿痹等要禁忌食用。

仙灵脾和仙茅一起泡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仙茅泡酒的功效与作用是很多的,因为仙茅本身就能够起到补肾助阳以及强筋壮骨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男性朋友们出现了腰膝酸软等肾的.虚的症状时,就可以在日常饮的白酒当中加入一些中药仙茅。

用仙茅来泡酒喝,能够起到改善腰膝酸软,补肾壮阳的功效,有助于增进男性的性功能。

与此同时,仙茅本身还能够起到缓解筋骨疼痛的症状,出现了筋骨疼痛,关节不利等症状的患者也可以和仙茅泡酒来改善症状。

仙茅泡酒的做法是非常简单的,我们可以直接从药房购买仙茅,放进酒当中浸泡,也可以将仙茅与其他的中草药材搭配在一起,放到酒中浸泡,都能够达到保健强身的功效,仙茅除了可以单独泡酒饮,还可以与苍术,威灵仙,羌活等中药材放在一起泡酒喝。

除此以外,将仙茅与当归,黄柏以及知母等中药材搭配在一起泡酒喝,还能够缓解女性更年期的症状,还能够起到调节高血压的作用。

中药仙灵脾与仙茅的作用与功效3

仙灵脾的功效与作用

1、对内分泌的作用

*羊藿能促进性功能是由于精液分泌亢进,精囊充满后,刺激感觉神经,间接兴奋而引起。

*羊藿主要成分*羊藿,能明显促进幼年小鼠附睾及精囊腺的发育,*羊藿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2、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可使胸腺缩小,改善其调节因子的活性,增强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

肾的虚病人T细胞数量、淋转率、抗体、抗原以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低下,而经过*羊藿等补肾药治疗均可提高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用*羊藿煎剂和提取物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

降压作用,*羊藿煎剂及水煎乙醇浸出液给兔(2.5ml/kg),猫(2ml/kg)及大鼠(4ml/kg)静注,均呈降压作用。

其中以对兔作用最明显。

5、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羊藿煎剂、多糖和总黄酮对血小板聚集性的作用比较,健康人口服*羊藿煎剂后,红血球压积明显减少,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血沉加快,从而使全血比粘度明显降低。

6、抗骨质疏松作用

实验证明,*羊藿具有促进骨髓细胞DNA的合成作用,说明*羊藿具有良好的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当归、莲须、大云、灵脾、沙苑子、菟丝子、杜仲、巴载天、桑葚、金樱子、刺猬皮、海肭粉、云苓、枸杞、...从药物组合看,配伍得法,有补血止血、补肾固精、软坚散结、祛风除湿功效,对前列腺炎、阳痿、有一定疗效。

*羊藿与柔毛*羊藿科属相同么,*羊藿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提起羊藿与羊藿科属相同么,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小圆叶羊藿和大叶羊藿有什么区别?另外,还有人想问羊藿叶与根有什么不同,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羊藿与藿香是同一科属的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羊藿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羊藿与羊藿科属相同么

又名:灵脾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

助肾阳、祛风湿之良药

羊藿与藿香是同一科属的吗?

古代著名医家陶弘景曾记载一则故事:西川北部有一种羊,食藿草后一日内百次,因此,藿草便命名为“羊藿”。

羊藿又名灵脾,可见其功效犹如和精灵。

《神农本草经》认为,其有“利,益气力,强志”等作用,《日华子本草》称其能“补腰膝,强心力”,可用于“一切冷风劳气”及“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

[羊藿小档案]

羊藿主产于陕西、四川、广西、湖北、辽宁等地,属小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为羊藿、箭叶羊藿、羊藿、巫山羊藿或羊藿的全草,多在夏、秋季收割。

羊藿除去粗梗和杂质,晒干,切丝生用或用熔化的羊脂油炒羊藿丝,即为炙羊藿。

[功效主治]

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止咳平喘。

主治1.用于肾阳虚衰引起的腰膝、夜多、、滑泄、宫冷等。

2.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四肢冷痛、挛搐等。

3.用于风寒湿侵袭人体引起的麻木、四肢痹痛等。

4.用于肾阳虚引起的喘咳或更年期高血压。

[真伪鉴别]

羊藿叶卵圆形,叶尖呈微尖或钝圆形,叶基为心形,叶面上有微毛。

黔岭羊藿叶片较窄短,叶背有棕色茸毛,该羊藿苷类成分含量低,质量差,不适合药用。

[注意事项]

1.羊藿壮阳助火,实热证及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2.临床应用时应酌情配伍滋阴药,切勿耗伤肾阴。

3.者不宜服用。

羊藿与羊藿科属相同么:小圆叶羊藿和大叶羊藿有什么区别?

羊藿叶子作用最强,根部次之;叶子的效用更多,而根主要适用于男子。

羊藿根,中药名。

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羊藿及同属植物箭叶羊藿、巫山羊藿、羊藿、羊藿的根及根。

夏秋挖,洗净晒干。

它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主治肾虚;小淋沥;喘咳;风湿痹痛。

羊藿叶子补肾

药用羊藿有哪些种?

羊藿为小蘖科羊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国羊藿植物共有27个种,大多数分布在海拔~米之间,主要产区是四川、贵州、湖北和东北地区。

正式收录年版《药典》有羊藿、箭叶羊藿、羊藿、巫山羊藿及羊藿的干燥地上部叶。

羊藿与羊藿科属相同么:羊藿叶与根有什么不同

羊藿叶子作用最强,根部次之;叶子的效用更多,而根主要适用于男子。

羊藿根,中药名。

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羊藿及同属植物箭叶羊藿、巫山羊藿、羊藿、羊藿的根及根。

夏秋挖,洗净晒干。

它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主治肾虚;小淋沥;喘咳;风湿痹痛。

羊藿叶子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用于,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

用于肾虚、、腰膝痿软、肢冷畏寒。

治遗泄,可配茅、山萸肉、肉苁蓉等品;治腰膝痿软,可配杜仲,巴戟天、狗脊等品。

用于寒湿痹痛或四肢拘挛麻木。

治风湿痹痛偏于寒湿者,以及四肢麻木不仁或筋骨拘挛等,可与威灵、巴戟天、肉桂、当归、川芎等配伍。

以上就是与羊藿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相关内容,是关于小圆叶羊藿和大叶羊藿有什么区别?的分享。

看完羊藿与羊藿科属相同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灵脾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灵仙脾的作用、灵脾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湖北特警公务员体能测试标准,要最新最全的

涂润生 用花、果、虫、草、木、菌、土、石、贝及动物的骨、血、皮、毛、脏、角、粪治病在我国有记载的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何祚庥院士说中医是伪科学,方舟子说中医中的针灸疗法仅有安慰作用,穴位没有西方科学依据,发放中医及针灸医疗许可证是医疗腐败使然。按照他们的说法,行中医就等于行骗。针对中医是否是伪科学,国内争论了很长时间,结果不了了之,中医术还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我们到底应该如果认识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呢?一、中医术不是伪技术而是实用技术,中医的理论解释只是唯象理论有伪科学之嫌有些动物也能利用虫草治伤和防虫。据说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的功效就是老虎首先发现的。人类诞生之后,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中药的治疗功效。例如《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中医书藉就是对人类中医实践的总结。还有一些如何综合利用已经认识的中草药的医书,也是中医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中草药的医疗功效是否认不了的客观存在。例如,金钱草具有去除体内结石的功效,何首乌有乌须黑发的功效,枸杞子有补肾的功效,杜仲有降压作用等等,都是不随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事。中医术就是利用这些中草药的功效的医疗技术。否认中医必须先否认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只要那些中草药的功效是客观的,中医术就是实用的。存在不高明的中医师和利用中医骗人的现象并不代表整个中医界都是骗人的,中医术都是伪技术、是巫术。如果说中医术是骗术,那么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就都是罪魁祸首,而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威望(获得这么高的评价)。骗子根本不可能被推崇为历史杰出人物。中医的解释体系是利用阴阳、寒热、里表、虚实、邪正、积欠、滞畅、湿燥、水火、穴位、经络、气血、元神,等名词概念解释人体生理及治病机理的。这些东西找不到解剖学证据,对它们的描述基本上是借用一些熟知的名词。若将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与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比较,中医理论目前仅相当于物质结构理论尚处于“五行”学说阶段。所以,中医理论目前仍然只是唯象理论,且极象虚的伪科学理论。但这不能否认对中医的成功应用。如上所述,目前人类还不能解释中医治病的机理。一些比较顽固的人,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否认中医的。中医的不足大都数是由这种理论欠缺现状导致的。正因为不知道中药治病的机理,才使中医师难以绝对准确地把握中医术。另外,对中医、中药的描述是定性的,但是,治病时又必须是定量的(下药量、不同中草药之间的量的比例、一付中药中需要哪几种中药效果才最好,这些都需要明确下来)。这也是中医最难掌握的地方,影响了中医的整体效果,也增加了它的风险。好在,有大量的中医治疗病例可以参考,还不至于因此而出现太多的失误(实践证明中医甚至比西医还要安全、可靠)。日本也是盛行中医疗法的国家。正当中国对中医不断质疑甚至是穷追猛打,学术上针对中医是否是伪科学争吵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日本的中医研究和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找到了更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并开发出破壁技术(就是打破中药有效成分藏身的细胞的细胞壁),从而大大提高了中药的药效。我们中国的民间和绝大多数药厂都仍然仅靠药罐子煮中药。日本人的中医药事业也为中医药走向科学化作出了贡献。发源于中国的中医被日本人发扬光大了。这与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戏被安徽合肥人发扬光大了的情形极为类似。日本的经济和技术都比我们中国发达,我们在学习人家的经济的同时,是否也学一学人家对待中医药的态度呢?二、中西医结合是互补方舟子说中西结合就像炼金术与化学结合一样不能实现。这个比喻完全是不恰当的。因为,现代化学是经过炼金术阶段而发展起来的(化学兴起来了,炼金术就消亡了)。西医却不是在中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的炼金术现在早已被废弃了,炼金术与现代化学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东西,炼金术与现代化学的结合存在时间的隔阂。中医和西医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流行,中西结合没有时间上的隔阂。中医与西医,有时一个是治本一个是治标,有时一个是内治一个是外治。它们之间的效果是互补的,同时施用它们治疗效果会更好。例如,热天伤口化了脓,用西药是直接杀菌,而用中药是提高组织自我修复能力、红血球的杀菌活力和人的整体抵抗力。同时使用中药和西药治疗化脓伤口,可使中西药的功能互补,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又如,血尿酸过高,西医会开出“秋水仙碱”甚至碳酸氢钠的西药,而中医会建议用节制饮食的方法治疗。时间长了之后,中医建议的方法可以根治了尿酸过高,而用西医治疗,只要一停药,毛病又会犯。对于阳萎,西医用伟哥临时抱佛脚,中医可以用壮阳健肾的方法彻底根治。国内的现代骨伤科的诊疗方法是很典型的中西结合的方法。中医与西医的互补还表现在中医治不了的病西医可治,西医治不了的病中医可治。较严重的风湿老病引起湿风上扰而导致的头痛病,西医没法治,中医可以治愈。白血病和肺结核中医治不好,而西医可以治愈。肝硬化和肾衰竭西医没有很好地修复肝肾功能的治疗方法,而中医有这样的方法。上火导致的牙痛和口腔溃疡,内毒导致的脸上长丘疹和斑,等疾病中医有医治的方法而西医没有。慢性咽炎和慢性鼻炎西医不能根治,而中医可以根治。肾衰竭到了尿毒症阶段,中医没法治,而西医可以透析或者换肾。尿毒症之前的肾衰,中医有办法遏制,而西医只有任其发展到了尿毒症阶段实行透析或换肾。换肾过后成活年限一般难以超过十年,而透析的成本很高。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肾病的治疗,西医没有绝对优势。中医是小病小治、大病大治、无病防治,而西医是待小病和隐患拖大后再治(西医要等到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检查出具体是什么病变后再治)。中医可以防患于未然(叫做“无病防病”),是西医望尘莫及的。只是多数人不接受这种“无病吃药调理”的保健方式,人们宁可用气功的保健方式防患于未然。除不治之症之外的疑难杂症都可以考虑用中医的方法治疗,而西医束手无策。有不少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好得多的疗效。例如,大面积烧伤病人,用徐华荣发明的烧伤湿润疗法的中药外喷,同时点滴西药中的抗生素,可以大大提高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成活率、减少疤痕。后面还要谈到这种形式的中西医互补。中医和西医都有开刀手术治疗方法,说不清手术治疗是属于中医还是西医。用叶绿素或叶绿素铜钠盐治病(皮肤过敏、皮肤癣、皮肤骚痒)也说不清是中医还是西医。口服维生素治病也不可能与中医中的食疗完全无关。这表明中医与西医二者有交叉的部分。又如治疗疟疾,中医和西医都用金鸡钠碱(不同的只是中医使用含有这种成分的草药,而西医直接使用金鸡钠碱)。用学术语言表述,这也叫做学科边缘部分的交叉。爱兹病、晚斯癌症,就是看起来简单的脉管炎,都是不治之症。医学中不治之症的存在同时给中医和西医留有发展空间,而不是单独给西医留有发展空间。换言之,不治之症的存在需要中医和西医共同努力攻克医学难关。将西医术和中医术同时应用在一个人身上(或者治疗同一种病上)就是中西医结合。这样事已经发生了无数次,怎么能否认这些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说中西医的结合不能实现呢?如上所述,全盘否认中医和彻底放弃中医很难,至少需要将部分原本属于中医的东西(或者是两种医术交叉的部分)强行塞给西医。方舟子不是医生也没有做过中医无效的临床试验,也没有别人做的中医完全无效的临床试验,他说“中医只有一些安慰作用”完全没有根据。他自己认定的所谓根据只是中医现象不能用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和医药理论解释。这条理由能被“不能解释不等于不能利用”的事实击个粉碎。抬头看一看天上的鸟,它们就是不懂空气动力学而利用了空气性质和重力性质飞行的典型。更多的是所有动物都不知道消化理论和营养学,但知道利用食物维持自身机体的运转。人类甚至灵长类动物在懂得杠杆原理之前而利用了杠杆。人类在不知道陶瓷化学的时候知道如果烧制陶瓷。人们在未弄清水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之前就利用水灌溉庄稼。人们在未弄清燃烧的原理(氧化反应理论)之前就知道利用火来取暖和烧烤食物。人类在未弄清楚光的实质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取暧。在人们还不知道风是什么的时候就知道利用风力推动帆船前进。这些都是“不能解释不等于不能利用”的证明。就是西医领域,青霉素杀菌药也是先利用起来然后才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先发现霉菌具有杀死杂菌的作用——发现霉菌丝旁边不长其他的菌——很快意识到这种功能的意义,并很快从霉菌中提取出了青霉素而制成了抗生素用在医疗当中)。何祚庥和方舟子都应该记得小时候自己的父母让自己喝过琥珀色苦涩的中药。请不要怨你们的父母,更不斥责他们愚昧。那是他们根据无数人求医问药实践经验的积累作出的选择。在清朝末年西医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祖祖辈就是用中医治好了无数人的疾病,也挽救(或延长)了无数人的生命。有道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何祚庥和方舟子太有出息了,他们发现可以不要这个真理的标准,而只凭“是否符合已经发现的有限理论”特别是“是否符合西学”判定一切是非曲直。一般人也爱犯这样的错误:用本不是万能(非终极的尚需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知识、经验和理论当万能的用,从而绝然决然地判断一切是非曲直。马云指出这一点还受到了嘲笑。什么叫做形而上学,这就是其中之一啊!!三、如何解释中医本节题名是个相当难的问题。我试着不用那些借用的概念来描述,结果仍然是唯象的。谈治病的原理首先要弄清人体运行的特点。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巨大而复杂而有序的生命系统。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人体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信息系统。各个器官和细胞组织各使其职,但又协调、统一和平衡。总指挥是人的大脑,各组织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信息的传递受阻,自我调节就受限,体内一个或几个局部出现紊乱,就会产生疾病。举例来说,如果肠道内的细菌太多,肠道就会调集身体其他部位的水来冲洗肠道。如果信息传递不畅,身体其他部位脱水的信息不能传递到大脑,人就会持续拉稀而至严重脱水,甚至死亡。如果信息通道畅通,其他部位缺水的信息就会传递到大脑,调用其他部位的水的过程就会中止,不至于严重脱水而死亡。人体内各个器官都有自我调节功能。如果肾因其他原因而受到了损伤,以至肾的滤毒能力下降一半儿,余下的正常滤毒组织会加倍工作而完成全部的滤毒任务,以满足“保持血液中低毒”的需要。只有待肾脏的过滤功能损失太多时,余下的好的滤毒组织不堪重负,才会出现尿毒症。人体都有对抗外界侵扰和内部病变的能力。生病了就是自身的行为和外界的侵扰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从宏观上看,中医治病就是让机体恢复抗病能力(恢复和增强机体本来就有的免疫力,对抗疾病)。中医的治疗作用之一就是梳理信息通道,之二是增强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之三是提高组织内的细胞和免疫物质的活力或使已经丧失和部分丧失的机能恢复(或者是唤醒沉睡的组织和物质重新工作而履行自己的职责),之四是调节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平衡和同一部分内部的各种平衡。一句话,中医疗法(特别是气功练习)就是加强机体的内部管理,制止和纠正紊乱,使机体内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恢复正常,或者使机体内部更加有序。针灸的作用是通过微刺激而唤醒沉睡的组织,产生上述四种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气功的作用一般是检查监督各个部位使它们恢复、保持正常秩序和工作状态。这也是一个恢复元气纠正偏差的过程。气功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就有于此。所谓“行大周天”就是用意念检查督促全身的各个器官和功能组织履行各自的职责,使机体内部的“有序”得到更多的保障。中草药治病与气功治病的区别仅在于一个是利用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发挥上面所述的四种作用,另一个是利用意识发挥上面所述的四种作用。可以说气功是无形的无成本中医。与电脑中存在无实体而依赖于载体的信息(性程序)类似,人体内也存在信息(无实体的性程序),它们扰乱人体内的正常秩序(信息的正常传递)、破坏各部分的正常功能和工作(癌细胞的产生很有可能就是这类无实体信息导致了正常细胞的变异)。中医和气功疗法相当于查杀这类无实体的信息。中医和气功的前途也在于这种治病防病方式。四、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蠢——连中医和气功也想否认?中国人出国旅游,其行为被列为最差,受到了鄙夷。他们为什么丢丑丢到了国外?这不能不说是变蠢了。中国人的智商不低,为什么会表现得愚蠢?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与下面陈述的原因有关。中国人讲究整齐划一,连言论和观点也不例外。长期的“一言堂”使人们逐渐失去了判断力,最终容易产生更多的认知失调。如果仅仅是政治上的认知失调多,问题还不是很大。可是,“一言堂”和“不民主”已经扩展到了学术领域和管理领域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在各个领域都存在严重的认知失调现象。如果人们接受的信息是单一的,人们的思考就一定不会是理智的。当一个群体中的人们看到的和接受的观点都是单一的,人们会越来越蠢(因为长期不需要自己动脑筋作出选择和判断,大脑就变懒、变钝了)。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总犯同样的错误,更可怕的是一个群体中大多数同胞都犯同样的错误。后一种情况不但使群体的智商下降,还会导致群体的素质下降。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太多、蠢事太多了。中医和气功,是中国的国宝,现在也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外国人不否认我们的中医和气功,抱怨、投诉中医和气功的也很少,我们自己为什么要兴风作浪否认气功和中医呢?这不是蠢到家了吗?这不明摆着会影响中国的文化输出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吗?中国人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习惯,重情感而不爱动脑,喜欢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更容易犯将非万能的理论当作万能的理论来判断一切,使用“不能用西方理论解释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和不科学的东西”的错误判断标准。干了蠢事还浑然不知。想避免越来越蠢,必须回到辩证的轨道上来,施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真正对外开放的政策。五、如何正确地对待中医和民间中医奇人说中西医结合是互补已经表明了“中医不可丢”的观点。下面主要通过比较中西医的特点而补充说明中医的必要性。西医治疗疾病注重客观指标,查到病变所在、病因所在,然后治疗。西医注重客观化、数字化和理论化,因此,病人比较容易接受西医的观念。西医的治病原理病人容易理解。有许多疾病,即使摸不着,西医起码让你看得见。有细菌侵袭要抗菌;有感染要杀毒;有肿瘤出现,要手术切除;有血管不通要放支架、搭桥;有体内激素水平偏低就补充激素;有器官功能衰竭就置换器官。总之,有什么疾病,西医就针对性非常强地去治疗什么疾病。但是,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一种情况是查不到体内有任何病理性改变,也查不到有血液、组织液、尿液、痰液、粪便等体内物质成分或含量的改变,也查不到体内有器质性的病变,而病人最主要的反映是自我感觉不适,如头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水肿、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乏力、虚弱、烦热、怕冷,还有一些非器质性因素(心理、情绪、外界刺激,等)导致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西医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作为诊断的依据,也就没有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另外一种情况是,通过西医影像学检查确实发现了明显的器质变,通过生化检查在病人的体内发现了不正常的指标,可以明确诊断出是患了某种疾病。可是:对这些疾病西医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或者西医取的只是对症地治表,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病根的治疗措施;或者西医的治疗方法没有中医的疗程短、副作用小、疗效好、价格低廉。如各种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脑溢血和脑栓塞所致的后遗症、糖尿病、慢性结肠炎、食道裂孔疝、习惯冒、免疫功能低下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红斑狼疮、、牛皮癣等难治性疾病。遇到这些疾病中医就有许多优势。中医术传到国外,也是这些病的患者的福音。拒绝中医,这些病的患者就要承受更大的痛苦,红斑狼疮患者和大面积烧伤(烫伤)患者的死亡率还会大大上升。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症状的综合分析所取得的结果之上的。换句话说,就是说只要有症状,有临床表现,有自我感觉,有外部体征的变化,就可以综合诊断出症型来,就能够推知病变的属性、所在的部位,以及病情发展的趋势,从而可以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虽然中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抽象的,综合诊断病症的方法是简单朴素的,治疗的手段也是简明扼要的,但是疗效却是非常显著的。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的整体来考虑的,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考虑的。在着眼于局部病变治疗的同时,要彻底地改变整个机体的内外状况。通过补其虚、削其实、祛其病邪、通其经络,而达到阴阳协调的目的。比如说,西医查不到任何病理改变的那一部分病人,中医只需根据他们的症状,就能综合地进行调理。并不象西医那样必须无休无止地去查找病变所在。因为以现代医学的水平而论许多疾病是查不出病因的。就是再过上三、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科学发展了,但是也不会到达顶峰,相信还会有查不清原因的疾病。因为人体经过上亿年前的生物演化过程,发展到今天,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也可以说是奥妙无穷了。在人体的奥妙世界中有多少个奥秘需要去探索,并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够完成的。所以,对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及唯物观和方法论,还远远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而中医并不需要剖析人体、解剖局部、探索细微结构,观察量化指标,只需要将客观的表现和主观的感觉结合起来,利用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改善和消除身体的症状、体征和不适的感觉。如果这些异常的情况缓解了、消失了,身体的痛苦解除了,疾病就算好了。掌握了人体内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像掌握了事物的运动轨迹一样。如果把疾病比作敌人,中医治疗疾病,就可以取反客为主、乘胜追击、围困堵截、引敌深入等方法治疗,该补则补,该攻则攻,该化则化,该通则通,把人体从一个疾病发生的恶性循环状态中,转换到良性循环状态中来。不管从哪个环节上,切断了恶性循环的某一个环节,都将使疾病停止发展。再通过正确的因势利导,可以使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使疾病原路退回,肿瘤也会逐步消失。如果将病症比作蒋介石控制的统治集团,将医疗队伍比作革命队伍,特别是将的队伍比作中医,将朱德的队伍比作西医,你说他们两支队伍能是联合起来好还有是不联合起来好?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产生出许多种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的疾病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药物的内服和外敷,气功、针灸、刮痧、点穴、、拔罐、导引等等,都能够从某一个侧面对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虽然它们作用于人体的方式不同,部位不同,力度不同、原理不同,但是目的却是相同的。只要能够打破和阻断恶性循环的某个环节,疾病就会有所好转。由于各种治疗方法对疾病的适应性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治疗效果不会完全一样。最佳的治疗方案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是几种方案的综合。我们在西医治疗疾病疗效不理想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更换另外一种治疗方法——运用我们传统的中医药进行治疗。奇迹可能就在这里诞生,从而会还你一个健康完好的机体。西方人不要中医为什么还要比中国人活的长?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医疗方法。生活习惯、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政治环境都是重要因素。中国这些年(指文化大革命之后)在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国人有抱怨嘴上不说,但仍然闷在心里,这导致了愉快程度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低,对平均寿命有一定影响。朝鲜的人均寿命比韩国的低,人的情绪因素也不可低估。可见,对于平均寿命的长短,单谈医疗方法因素是片面的。西方人有个头痛脑热的或者不明原因的不适是怎么处理的?他们可以选择做瑜伽、洗、泡温泉、上健身房、日光浴、泥浴、沙浴、散步、旅游。这些选择与选择中医和气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说是中医的延续。随着中医的传入,西方也有不少人选择中医治疗的。西方人通过旅游而放松心情,比中国人紧绷着神经要健康得多。当然,他们也可以输“氯化钾+葡萄糖”或“氨基酸+葡萄糖”而缓解不明原因的症状。中医在治疗局部的同时还有个整体观(治标不忘治本),西医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观。举个例子来说,西医用伟哥治疗性能力不足,只管久举不射呈一时英雄,而中医使用鹿血,不仅也做到了立竿见影,还考虑到了补肾强身。西医的优点是定量而精准,中医的缺点是定性而模糊。我们现在对中医研究得不够,如果加大研究力度,使中医往定量而精准的方向迈进一步,也会大大提高中医的效果和可接受性。如果中医的研究停滞不前,中医就真的会有被丢弃的危险。中医有数千种药材可供选择,从几千个不同元素中随机选取二十个元素有多少种选法?学过数学的人不难算出。应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加上有量的比例的变化和所用元素数量的变化,选择方案就更多了。可见中医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癌症等一些不治之证的最后攻克也许还要靠中医。中医的优点是查病的速度快,治病的成本低。以体内结石病为例。西医要经过B超的照射(或者X光照射)才能确定结石的存在。确诊以后,如果结石太小,就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等结石长大了,可以用手术摘除,也可以用激光体外碎石法除石。讨厌的是西医除石之后,结石又有很大的可能重新长出来。中医可根据一些外部特征判断出患了结石症,不论大小都可以用吃中药的方法排石。排掉了结石之后,结石症不容易复发。同一种结石病,看西医的费用要比看中医的费用高成千上万倍。多数病的治疗都是西医贵于中医。所以,从整体上看,中医是一种廉价的医术,适合在比较贫穷的非洲流行,也适用在离大医院远的偏远山区应用。用中医取代非洲的巫医有一定的优势。疝气的西医手术疗法也比较容易复发,而用中医治疗疝气不容易复发。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中医的人达到很高的境界就显得出神入化了。利用越离谱越的思维,达到较高境界的中医师反而容易被认为是骗子。实际上是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反映。感觉就是实在的贝克莱主义是片面的。“存在就是合理”的黑格尔观点也是不完全的。一种事物的存在若能做到无怨言无投诉(相当不容易)它的存在就是深得民心的,是合理的。因此,我相信无怨无诉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中医术是客观存在的,中医术没有大面积的抱怨和超过平均概率的投诉也是事实。根据“无怨无诉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判断,中医术就是合理的存在。中医人才,自学的多,以一传一的师徒传承方式继承的也比较多。解放之前我国有几十年的动荡,在解放以后的三十年里广大农民仍然要为填饱肚子发愁,劳动和生活安排也没有什么自由。这段时间里人们难以自主地选择学习中医和气功,武术、中医术和气功术在这段时间里失传得厉害。现在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挖掘整理失传或濒临失传的非常规的中医和气功。对于开班传授中医和气功或者利用气功和中医治病救人的,没有规定学历和资质,应考虑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和成功案例而破格发放许可证。过去的皇帝相信民间有美女,我们为什么不相信民间有奇才呢?六、展望一种事物存在的必要性,第一在于它的存在的客观性,第二在于它的实用价值。中医术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它的实用价值。中医的疗效有大量的案例。中医是实用的医术种类之一。说中医术是的,同样存在证据链没有形成、逻辑链不严格的问题。吃了中草药在人体中所引起的反映,是客观的,且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据。说中医绝对的普遍地无效(方舟子所说的安慰作用除外),倒是没有充分的证据。何祚庥和方舟子说中医院伪科学的唯一根据是“中医不能用现代西方医学理论解释”。本文作者认为,科学研究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历来就存在两种情况:先有理论成果后有理论成果的应用;应用成果给基础研究提供了研究课题。正像上文所说的那样:不能解释不等于不能应用。“不能解释不等于不能应用”、“中医与西医互补的客观性”、“客观存在的不治症也可以尝试用中医的方法攻克”共同决定了中医具有医学价值。对中医的解释有待完善,中医术有发展的空间。

有什么金方?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人民警察职位体检标准:

第一条 单侧裸眼视力低于4.8,不合格(国家安全机关专业技术职位除外)。法医、物证检验及鉴定、信息通信、网络安全管理、金融财会、外语及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交通安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排爆、警犬技术等职位,单侧矫正视力低于5.0,不合格。

第二条 色盲,不合格。色弱,法医、物证检验及鉴定职位,不合格。

第三条 影响面容且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如、银屑病、血管瘤、斑痣等),或者外观存在明显疾病特征(如五官畸形、不能自行矫正的斜颈、步态异常等),不合格。

第四条 文身,不合格。

第五条 肢体功能障碍,不合格。

第六条 单侧耳语听力低于5米,不合格。

第七条 嗅觉迟钝,不合格。

第八条 乙肝病原携带者,特警职位,不合格。

第九条 中国民航空中警察职位,身高170-185厘米,且符合《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IVb级体检合格证(67.415(c)项除外)的医学标准,合格。

第十条 海关海上缉私船舶驾驶职位、海上缉私轮机管理职位、海上缉私查私职位、出入境边防检查船舶驾驶职位,还需执行船员健康检查国家标准和《关于调整有关船员健康检查要求的通知》(海船员[2010]306号)。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李时珍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种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表现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限局性白色斑片,以多发于面、颈、手背以及对称性分布为重要特点。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和神经因素等有关。中医称之为白驳风、斑白、斑驳、白癜、白驳、白蚀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多见于青壮年。任何部位皮肤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易受光照及摩擦损伤部位,如颜面部、颈部、躯干部和四肢等。口唇、、及包皮内侧黏膜亦可累及。大部分白色斑对称分布、亦有部分患者白斑沿神经节段分布。皮损为局限性色素脱失斑,乳白色,自指甲至钱币大小,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白斑处毛发也可变白。在进展期,脱色斑向正常皮肤移行,发展较快,并有同形反应,即压力、摩擦、外伤后可形成继发。病程慢性迁延,可持续终身,亦有自行缓解的病例。

(一)内治方方一验方一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白花蛇15克,蝉蜕12克,僵蚕18克,露蜂房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棱18克。

功效活血祛风,理气化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熟地黄30克,淮山18克,女贞子18克,牡丹皮15克,茯苓18克,首乌30克,僵蚕18克,白蒺藜16克,蝉蜕12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补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验方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功劳叶、槟榔各15克,白蒺藜、补骨脂各12克,生甘草4.5克。

功效补肾清热,消积杀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党参、白芷、苍术各10克,何首乌、鸡血藤、夜交藤、丹参各15克,红花、路路通、麻黄各6克,全蝎1~2个。

功效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新鲜马齿苋50克。

功效清热解毒,乌发散血。

制法将鲜马齿苋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每剂煎二次,药液混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验方六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防风、补骨脂、赤芍、红花、陈皮、川芎各10克,鸡血藤、黄芪、黑豆皮各15克,白蒺藜30克。

功效清热祛风,活血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服20剂后将上药共为细末,每次服10克,每日2次。

方七验方七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9克,川芎9克,牡丹皮9克,桂枝9克,乌梢蛇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赤芍15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验方八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白芍15克,红花5克,何首乌15克,拘杞10克,生地黄15克,黄芪20克,白芷7克,白蒺藜7克,桂枝6克。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乌金煎来源吉林中医药,1988:(2)

组成黑豆衣120~180克,羌活6~12克,独活、荆芥各12克,蜂蜜30克,酒少许。

功效补肾荣肤,祛风胜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消斑汤来源山西中医,1988:4(2)

组成桔梗、郁金、独活、防风、桃仁各10克,何首乌、黑芝麻、旱莲草、苍耳子各18克,红花60克,苦参15克,白附子6克,苍术12克,黄芪20克。

功效祛风除湿,益气固表,活血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消饮一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

组成柴胡、白芷、川芎、桔梗各9~12克,丹参、首乌各10~15克,郁金、桃仁、防风、荆芥、龙胆草、补骨脂、白术、陈皮各6~10克,当归12~25克。

功效疏肝活血,健脾除湿,祛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消饮二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柴胡9~12克,白芍9~12克,川芎9~12克,桔梗9~12克,郁金6~10克,桃仁6~10克,红花6~10克,防风6~10克,荆芥6~10克,龙胆草6~10克,补骨脂6~10克,白术6~10克,陈皮6~10克,当归12~25克。

功效活血祛瘀,消风润肤。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祛白消斑汤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5)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红花、何首乌、枸杞子、生地黄、黄芪、白芷、白蒺藜、桂枝、防风。

功效活血养血,祛风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汤来源《奇效良方集成》组成草河车、浮萍、丹参各50克、川芎15克,紫草、刘寄奴、牡丹皮、威灵仙各15克,琥珀、地龙、土鳖虫各10克。

功效补血活血,通络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小儿酌减,孕妇忌服。1个月为1疗程。

方十五通窍活血汤加减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10)

组成川芎、赤芍、红花、老葱白、鲜姜、防风、苍耳子各9克,桃仁12克,红枣(去核)7枚,桔梗、黄芪各15克,麝香(冲服)0.1克(若无麝香可用白芷20克代替),黄酒120克,桂枝5克,浮萍15克。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一贯煎加味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女贞子、覆盆子、防风、当归、川楝子、枸杞子各10克,沙参、麦门冬各15克,生地黄3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七零八方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白芍、紫草、姜黄、茜草各10克,黑芝麻、白鲜皮、何首乌各12克。

功效调和气血,驱风通络。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消风饮来源《民间治病小绝招》组成粉牡丹皮10克,广郁金10克,草红花10克,炒白蒺藜10克,紫草10克,黑豆10克,制何首乌15克,生石决明15克,生地榆15克。

功效活血祛风,养血祛癜。

制法上药共入砂锅内,加清水1升,浸泡30分钟,上火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二煎加水适量,煎煮20分种,滤液混合。

用法分3次温服,每日1剂。

备注同时用蛇皮50~100克剪碎,放瓦上煅为炭,研细末,醋调如糊,外涂患处,1日3次。

方十九凉血地黄汤加减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

组成生地黄30克,赤芍、丹参、当归尾、川芎、桃仁泥、黄芩、地榆、荆芥、防风、豨莶草、白鲜皮、地肤子、乌梢蛇各9克,生甘草3克。

功效凉血活血,清热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味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赤芍、白芍、山萸肉、仙茅、枸杞子、仙灵脾、川芎、桂枝、白蒺藜、白鲜皮、防风、炙地龙、桃仁泥各9克,生甘草3克。

功效滋补肝肾,补益气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苏木着色汤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苏木10克,茺蔚子10克,蝉蜕10克,赤芍10克,白蒺藜15克,何首乌20克,大枣6枚。

功效补益精血,养肝安神,乌须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10剂间隔2~3日。

备注应用上方时,白斑局部配合日光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或使白斑多接触日光,但避免暴晒。

方二十二双藤桂枝汤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鸡血藤15克,首乌藤30克,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桂枝5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紫苏梗10克,旱莲草15克,生甘草6克。

功效调和气血,疏散风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柴胡疏肝汤合桃红饮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炒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5克,枳壳10克,柴胡5克。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潼蒺藜、女贞子、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黑芝麻、白蒺藜各15克,覆盆子、枸杞子、赤芍、白芍、当归、川芎各1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右归饮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制附子10~15克,肉桂1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白蒺藜15克,补骨脂10克,当归10克,何首乌15克,豨莶草15克。

功效温补脾肾,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消癜丹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5:11(6)

组成赤芍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防风12克,麻黄10克,钩藤12克,柴胡12克,桃仁12克,红花8克,僵蚕8克,蝉蜕10克,苍耳子20克,紫草20克,甘草4克。

功效疏风宣肺,疏肝活血,通经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阿胶熟地丸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5:(6)

组成阿胶、熟地黄、当归各600克,胡麻仁450克,川芎、赤芍、苦参各350克,肉桂、威灵仙各250克,防风300克,附子150克,薄荷200克。

功效滋养肝肾,温阳益气,祛风通络。

制法上方制成蜜丸。

用法1次15克,日3次,淡盐汤送服。

(二)外治方 方一验方一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桑柴灰2斗。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将桑柴灰于大甑内蒸灰气溜。

用法取釜中汤淋汁热洗。

方二验方二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马齿苋20克(鲜品加倍),红糖10克,醋7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乌发散血。

制法上药混合后煮沸,过滤,置有色瓶内备用。或将鲜马齿苋洗净,切碎,捣烂,拧出汁液,瓶装。

用法以棉签蘸液涂患部,每日1~2次(最好在睡前涂1次)。配合患部日光浴,从每天10分钟开始,逐日增加至每天1~2小时。

方三验方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雄黄、硫黄、密陀僧、朱砂各240克,雌黄60克,白芨360克,白附子600克,冰片36克。

功效祛风通络,杀虫消斑。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以生黄瓜蘸此药粉涂擦白斑。

方四验方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白附子、硫黄等量。

功效祛风通络。

制法研末。

用法姜汁调匀外搽。

方五验方五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枯矾、防风各等量。

功效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制法共为细面备用。

用法以鲜黄瓜片蘸药面擦患处。

方六验方六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雄黄、硫黄、黄丹、密陀僧、生南星等份。

功效祛风杀虫,消斑祛瘀。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取一生姜剖开,以其剖面蘸药粉擦患处,擦后患处变黑,次日再擦,至黑退便愈。

备注治疗中忌食鱼腥和酒类。

方七验方七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组成硫黄、密陀僧、轻粉各3克,麝香0.015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共研成细末,用清水加姜汁数滴调匀。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4~6次。

方八验方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制法以水酒各半混匀后浸药1周。

用法外搽患处。

方九验方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菟丝子25克(碎),50%酒精75毫升。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消斑。

制法浸泡7天。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验方十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山栀子25克,50%酒精75毫升。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制法浸泡7天。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一验方十一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姜黄300克,黑矾300克,密陀僧90克,雄黄30克,补骨脂150克,轻粉30克,75%乙醇5000毫升。

功效祛风杀虫,收敛消斑。

制法先将前五味药浸泡于乙醇中,置七天后,滤除药渣,加入轻粉即成酊剂。

用法用药前用切片生姜用力涂擦患处,以皮肤发红为度,再用新毛笔蘸此酊剂涂患处。每日2次,直至病愈。

方十二验方十二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无花果叶,烧酒各适量。

功效解毒行气,活血化瘀。

制法无花果叶细切浸酒7天。

用法以酒擦患处,每日3次。

方十三验方十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露蜂房、凌霄花、踟躅花各30克,附子、川乌头、防风各60克。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制法上药研细末,用猪脂1500克煎炼,看药焦黄,去渣。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四验方十四来源《是斋百一选方》组成草乌15克,巴豆3克。

功效驱风除湿,通络散瘀。

制法草乌、巴豆,并切细上用米醋和湿,以布裹。

用法浴罢擦之,频浴为佳。

方十五验方十五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细辛6克,雄黄,白芷各8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研细末。

用法醋调搽。

方十六验方十六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组成细辛6克,白芷3克,雄黄3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将上药研末后放陈醋搅拌均匀。

用法涂擦患部,每日1~2次。

方十七验方十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硫黄、密陀僧、腻粉、乳香、白僵蚕、杏仁各30克。

功效收敛杀虫,祛风散结。

制法各研细末,和研匀,酥油调膏。

用法外搽患处。方十八白癜康来源北京中医,1993:(2)

组成黄芪、何首乌、白鲜皮各30克,姜黄、丹参、自然铜、补骨脂各15克,白蒺藜、防风各10克。

功效益气补血,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外洗,1日3~4次,3个月为1疗程。

方十九密陀僧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硫黄、雄黄、蛇床子各6克,石黄、密陀僧各3克,轻粉1.5克。

功效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共为细面。

用法直接外扑或用醋调搽患处,日1~3次。

方二十消斑酊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乌梅60克,补骨脂30克,毛姜10克。

功效清热收敛,杀虫通络。

制法将上药放入80%~85%酒精(按照药物1份,酒精3份比例配制)内浸泡两周后滤去渣。

用法使用时用棉球或纱布蘸药涂患处,每日次数不限,每次1~5分钟,擦时用力要匀,觉患处皮肤发热为度。连续涂搽数日,直至白斑消除为止。

方二十一前胡防风补骨脂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前胡20克,防风10克,补骨脂30克,75%酒精100克。

功效温阳祛斑,活血祛风。

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

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二十二荆芥川椒补骨脂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紫荆芥皮15克,川椒15克,补骨脂15克,75%酒精100克。

功效发表祛风,理血杀虫。

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

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二十三补骨脂酊来源《古今名方》组成补骨脂120克,旱莲草60克。

功效调和气血,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研碎放入75%酒精500毫升内,浸泡7天,过滤去渣,瓶装备用。

用法用棉球蘸药涂于患处。并摩擦5~10分钟。

方二十四博落回姜醋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博落回30克,陈醋90克,老生姜适量。

功效解毒杀虫通络。

制法以上前一味切碎,装入瓶中,加入陈醋浸泡10天,备用。

用法先将老生姜切开,用断面擦患处皮肤至微红,再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另有同名**(赵丹主演)、电视连续剧、等。

中文名: 李时珍

外文名: Li Shizhen

别名: 字东壁,号濒湖,自号濒湖山人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湖北省蕲春县

出生日期: 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

逝世日期: 1593年

职业: 医学家、药物学家

代表作品: 《本草纲目》

生活朝代: 明

目录

人物简介人物列传

太医生涯

本草纲目

部分药方

濒湖脉学

二、相关纪念

三、相关故事

四、小学课文

五、同名简介

作者简介

六、同名**(1956年)基本信息

主要演员

剧情简介

七、相关剧集《本草药王》(电视剧)

《大明圣医李时珍》(电视剧)

人物简介 人物列传

太医生涯

本草纲目

部分药方

濒湖脉学

二、相关纪念

三、相关故事

四、小学课文

五、同名 简介

作者简介

六、同名**(1956年) 基本信息

主要演员

剧情简介

七、相关剧集 《本草药王》(电视剧)

《大明圣医李时珍》(电视剧)

展开 

一、人物生平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访,后来,他多次出外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药的,有种田的,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中国画《李时珍药图》

不论是在四处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虚岁为76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人物列传

本文摘自《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1]

太医生涯

李时珍人物造像(程十发绘制)

1551—1557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 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但是,此书完稿后仅两个月,明孝宗却意外“驾崩”,其死因成为天大疑案。而原书编纂人员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于是这部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一直封藏在宫中内库里。后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传教士或英法联军)于1877年藏入罗马国家图书馆。 李时珍是在距此事约50年左右进入太医院任职的,他不可能前朝旧事一无所知。而此时孝宗后继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对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关心,所以封藏在宫中的《本草品汇精要》有可能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因此不能排除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很地看到了此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他意欲编著一部能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而在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想法、实现愿望的,因为李时珍淡于功名荣禄,所以在太医院任职没有太长时间,就托病辞职归家了。

本草纲目

李时珍药图(王明明绘制)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纲目》封面 人民卫生出版社

总之,李时珍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药物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使近200万字的本草巨著体例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详备。实乃“博而不繁,详面有要”。 虽然《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主要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原书中明确提出能治疗瘟疫的药物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火药、大青、麻黄、威灵仙、葎草、、大豆豉、葫、竹笋、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 此外,《本草纲目》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剂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许多方剂既具科学科,又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极具实用性。如治疗咳嗽病的方剂,即在多种药物附方中出现,举例如下: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热痰咳,胸膈塞满:用栝蒌仁、半夏(汤泡七次,焙研)各一两。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因此,《本草纲目》在临床治疗方面亦有伋高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明李时珍著。 五十二卷。书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 全书共分为十六部、六十类。 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 对每种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集方法等;“辩疑”、“正误”考订药物品种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用;“附方”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一万一千余首。 并附有一千一百余幅药物形态图。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刊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复刻甚多,并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为世界药物学者、植物学者所重视。

部分药方

露水 释名 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间收取。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白花露:止消渴。 百花露:能令皮肤健好。 柏叶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强视力。 韭叶露:治。每天早晨涂患处。